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讯(记者 叶菁)每月工资仅五六千元 ,却要还款27000多元。26岁的小吴在11家网贷平台欠下近25万元债务。“根本还不起,已经没辙了,只能逾期,等着平台找上门来。”小吴无奈地说。
发生在小吴身上的事情并不是个例。近期,一组登上微博热搜的数据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没有借钱,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手机号就能借款、万元日息低至一瓶水、还不上可分期……”极具诱惑的夸大宣传正诱导年轻人打开过度借贷的“潘多拉魔盒”,令人警醒。
近段时间,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人民银行召开会议,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虽然监管部门一再发布相关提示和要求,但部分互联网平台依然使出各种花招,诱导消费者分期付款或办理小额贷款。
千方百计“贷”给你
“申请网贷太容易了,上传身份证、通讯录就行。即便有欠款,也不影响去其他平台继续借,除非资金链完全断了。”网络上动动手指,验证一下身份,就能轻松借到钱……相对传统借贷,网络借贷因审核周期短、放款流程简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网贷“绑架”。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互联网金融业务,“流量 金融”模式成为主流。据悉,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借钱业务已经进入到每天点开的手机app里,不仅借钱广告随处可见,在下单支付的时候,不经意的“点点点”,很可能就开通了借钱通道并获得了“额度”。如微信、支付宝、qq、抖音短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百度地图均有“借钱”的入口。有些入口设置巧妙,让你绕都很难绕开。一个人日常生活场景所需的app,几乎都能进入借钱通道。
每到“双11”“618”等大促季,这些平台就会自动给用户临时提额。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的算法跟踪。不少互联网平台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分析用户在网上留下的搜索、消费、浏览记录等,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进行商业营销。
那么,有多少人在用这些平台借钱?据58金融发布的《2020上半年消费金融接纳度报告显示》,电商类产品在分期人群中的渗透率高达79%,这些产品,尤为受到“90后”“95后”以及“00后”用户的喜爱。花着“明天的钱”过日子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网贷“套路”多给生活埋下隐患
没钱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贷;没钱买手机,可以打白条;没钱做医美,可以分期付。曾经遥不可及的商品、服务变得唾手可得,一些年轻人贷款成瘾、超前消费,也给自己的生活埋下隐患。
据广州互联网法院统计,涉网贷纠纷案件的被 告近六成为35岁以下青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通报中披露,网贷案件被执行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0岁,不少是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
网络信贷良莠不齐,存在很大的消费风险。一些网贷平台,雁过拔毛、巧立名目,让借款人防不胜防。特别是,随着监管趋严,如今各个网贷平台套路越来越隐蔽,除了会员费、违约保险、旅游券,有的还以管理费、手续费、服务费等各种名义扣除借款人的费用。无需抵押担保、“万元日息2元起”,成为不少借钱广告的主打卖点,但实际年化利率一般在10%以上。
据统计, 360借条,度小满、微众银行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年利率在18%-24%之间,覆盖了大概2.4亿借款人,360金融、乐信、趣店等网贷平台的年利率则在24%-36%之间,覆盖了大约4.3亿借款人。这其中,缺乏金融防范意识和金融理财意识的年轻人占大多数。
金融创新需阳光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说明互联网金融不是国家金融监管的法外之地。
业内人士也认为,整顿借贷消费乱象,有待监管持续发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对于青年群体的客观消费需求,要进行正确引导。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金融机构在与平台合作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核,尤其对变相分期付等业务,从前期准入到中期推广销售需做出规范和提醒,监管部门应进行日常抽查,对未严格把关的金融机构加大处罚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东认为,各平台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多头共债、坏账风险。建议平台发挥主体责任,加强审核,并将网贷平台全面纳入征信系统。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建议,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借贷;如确需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不要轻易在不了解的网络平台申请贷款。
总之,政府要负起监管职责,整顿网贷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也要坚守法律底线,不能借创新之名行高利贷之实。对于年轻人来讲,要远离网贷,远离虚伪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任何时候,精神富有都比物质富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