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期间,一则“建议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这则提案由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提出。
李君表示,应加大网络贷款监管整治力度,建议禁止给在校学生办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他认为,学生没有偿还能力,超前消费无疑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此话题引发了大量网友热议,截至目前已经有2.9亿次阅读,1.1万网友参与讨论。
不少网友纷纷在微博留言,表达支持的态度;也有不少人持有相反观点,认为“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过于一刀切。
支持一方的理由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信用卡在鼓励学生超前消费。
微博相关小调查显示,多数人选择“应该禁止”这一选项,其次是较为中立的办法,即“视情况而定,可推出小额学生信用卡”。
而反对方的观点主要是学生也有真实的消费需求,不应该一刀切。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发文表示,此事的要害是加大网络贷款的监管、分类、清理力度,分类分级管理,不能搞一刀切禁止所有的信用卡及分期。
在反方观点中,也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应受到相应保护,对风险进行限定。比如在信用卡的准入门槛、额度、利率、违约罚金上,做出相应的保护性规范,而不是一刀切予以禁止。该禁止的是“校园贷”等所谓的网络贷款、高利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借贷、分期等消费习惯。但是,借贷“应援”、“寅吃卯粮”、“以贷养贷”……青少年网络借贷问题也逐渐显露。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中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表示,据统计,在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中,涉网贷执行案件超五成,其中执行标的额在万元以下占比超六成,被告人不乏年轻人。并且,相关案件呈现持续攀升、低龄化趋势。
18-35岁的青年是互联网金融案件里面的“主角”,占比超6成。这其中虽然18至25岁占比4.32%,但是直播打赏案件当事人18岁以下占比94.73%。
陈海仪认为,该现象背后,网贷平台过度包装营销等乱象应负有责任。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
青少年一旦养成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的习惯,产生依赖,往往越陷越深。最后可能沦为失信人,产生“信用污点”,发展受限。仅广州地区,每年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青年人数就高达数万人。
李君认为,随着小额借贷转到线上、网贷平台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在知情或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享受到了网络借贷服务。从实践来看,虽然网络借贷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因收入不均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但是也存在申请门槛低、准入条件简单、计息方式不规范以及非法催收等问题。
针对青少年消费需求客观存在以及应该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代表和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陈海仪建议,对小额网贷逾期年轻人应慎用失信惩戒,可尝试分级分类执行措施。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大学生的消费信贷的需求有合理的一面,比如购买电子学习产品、参加托福培训等。只有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校园贷”乱象才能得到根本的整治。
李君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贷款机构不得向在校学生发放贷款。金融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广告管理部门要一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监管责任,强化监管力度。
本文综合自腾讯网 新浪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截图来自新浪微博
实习编辑 邵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