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案例第183号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以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为契机,深度激活电子诉讼制度效能,大力推进在线立案、送达、诉调对接、质证、开庭等全流程在线诉讼,深入打造信息时代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天候的在线服务。2022年1至8月,该院在线办结各类案件5701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缩短6天;同期结案率94.14%,同比上升1.08%;一审服判息诉率92.38%,同比上升1.52%。
一、强化集约集成,实现诉讼服务“全链条”一体供给
一是畅通网上立案渠道。组建“数字卷宗中心”,设置网上立案审核、卷宗材料扫描、智能精细编目、电子归档审核和电子档案查询“五大窗口”,同步推进“诉讼费清退、催缴集约”改革,一站式、集约化办理在线诉讼辅助业务。联合宁波海事法院组建“海事渔业调解专家组”,加强涉渔纠纷“点对点”跨域立案协作,改变多次跑、多头跑的困境。2022年1至8月,98%的案件实现网上立案,超过60%的案件实现“零纸质”归档,文书审签、上诉案件移送100%在线完成。
二是增强电子送达实效。组建“送达服务中心”,统一负责全院民商事、执行案件送达,变以往分散送达为“集中在线界定、集中线上审核、集中电话录音、集中e键送达”,打造形成“四个集中”的电子送达新模式。2022年1至8月,电子送达适用率99.04%,民事公告送达率从17%降至4.19%;平均送达耗时由12天降至8天,有力破解送达时间长、公告送达率高、当事人满意率低等难题。
三是提升集中保全效能。组建“集中保全中心”,成立专门保全团队,依托“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统一办案办公平台等,一站式线上办理保全前端引导、财产查询、裁定实施等事项,有效解决以往线下流转环节多、责任主体多造成的保全引导不力、财产查控不及时等问题。2022年1至8月,共在线受理保全申请824件,同比增加56.9%,财产保全率19.2%,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
二、强化流程再造,实现在线诉讼“全智能”高效运行
一是变革在线庭审方式。依托办案办公平台、“移动微法院”等,推进在线庭审、在线会签、“智慧陪审”、“云端债权人会议”等工作,推动办案模式深刻变革。整合市域资源,打破审级界限,邀请20余名全市两级法院资深法官、律师,按照行政争议、婚姻家庭、合同等纠纷类别,开展“专人问诊”“集中会诊”等在线诉讼服务。在线召开债权人会议8次,104人次参与。
二是强化在线诉调对接。依托浙江解纷码、“共享法庭”等,联合消保委、住建等部门实现在线委派调解、特邀调解员在线调解、法院在线指导、调解协议在线签署、在线司法确认“一条龙”办理。如联合人社、总工会建立“360”劳动争议调裁诉对接机制,构建“在线调解 司法确认”全链条模式,有效推动劳动争议化解。2022年1至8月,该院在线调解案件2110件,诉前纠纷化解率57.51%,劳动争议诉前调解成功率93.98%。
三是开展执行“e键联办”。打造“综合治理执行难e键联办”建设项目,联通公安、人社、住建、公积金中心等30家职能单位和金融机构,开发财产查控、信息查询、执行协控、司法网拍、联合激励等6个子模块,将多个协作事项汇集到“一张网络”“一个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键办妥”,办理全过程“实时可控”“全程留痕”。2022年1至8月,完成各类协办事项1427余件,涉及执行标的额9600余万元,所办事项平均用时1天,期限内完成率100%。
三、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在线诉讼“全周期”精准管控
一是完善在线诉讼规则体系。制定无纸化办案、在线诉讼、送达、财产保全等文件,覆盖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质证、在线庭审、电子卷宗归档等审判全流程,明确当事人自愿、全程留痕、同等效力等使用原则以及适用范围和条件,制定“易疏漏关键节点提示16条”,确保在线诉讼自主自愿、合法规范、高效有序。
二是研发案件质量管控大脑应用。聚焦当前案件质量管控事后化、主观化、碎片化等困境,搭建“数字工场”,研发大脑应用和智能模块,制定工作规程,通过梳理问题案件、提炼质量问题、解析问题要素、确定裁判规则,构建精准、丰富、规范的问题知识图谱,实现案件实时动态预警纠偏,有效避免“同错再同犯”“同案不同判”。2022年1至8月,完成问题案件数据归集2000余条,圈定首批质控规则20余条,全院一审案件改判发回瑕疵率保持为0,正常审限内结案率100%。
三是推动“智慧审管”体系建设。以案件为维度,梳理全院、部门、个人“三个层面”需求,研发调研类指标展示、关键节点指数分析、专题内容研析、质效画像展现、智能与人工结合的预警督办“五大板块”,推动审判管理智能化、精细化。联合纪检监察组开展“智慧纪检监察”,依托“审判监督数字引擎”“法官与律师办案监测系统”等应用,实时排查廉政风险,精准监督审执质效。2022年1至8月,实时提醒在线生成、审限临近、会签等指标异常的承办团队200余次。
四、强化配套保障,实现在线诉讼“全天候”为民服务
一是推广电子支付令,提升程序友好度。针对网络借贷、银行信用卡、电信服务合同、汽车按揭贷款追偿权等纠纷全程在线留痕的特点,联合金融机构大力推行电子督促程序,支付令申请、证据提交、审查、生成等实行在线作业,着力激活督促程序便捷优势。2022年1至8月,受理支付令申请53件,发出支付令329份,仅3件提出异议,审理周期仅21天,较去年全年同类型案件缩短9天,金融借款纠纷收案数同比下降18.93%。
二是适老诉讼便利化,扩大用户覆盖面。针对老年人、弱势群体不愿用、不会用、不能用电子诉讼的痛点,推进“老年人维权法庭”建设,建立“老年人在线诉讼服务区”,制作涉老案件清单、指导清单、提醒清单和回访清单“四张清单”,最大限度破解“数字鸿沟”。在全市率先开展“共享法庭”建设,全省率先出台考核办法,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偏远山区群众提供“家门口”司法服务。2022年以来,建成“共享法庭”300个,在线化解各类纠纷2036件,江口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共享法庭”获评全省首批示范“共享法庭”。
三是考核评估科学化,增强应用主动性。按照“对标全省争先进位、数字赋能精控智管、部门个人双维考核”建设思路,出台《“现代化人民法院建设”考核办法》,建成线上考评模块,打造智慧考核体系,突出将在线诉讼、普法宣传等运用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解决“自己跟自己比”、在线诉讼运用率低、评价模式模糊等问题。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辑:张孟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