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借呗、微粒贷、京东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出现,提供了除信用卡外更广泛的资金借贷渠道,但随着与央行征信系统的打通,这类互联网贷款一旦使用不当,将会影响个人贷款的审批。
撰文 | 张浩东
出品 | 支付百科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使支付宝、微信、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盯上这一领域,推出各自的消费金融产品加速布局,借此形成生态闭环。
便捷高频的属性使互联网信贷产品逐渐渗透,而在使用这类产品的过程中,若长期存在不正确的行为,不但会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也会遭到拒绝。
前不久,「支付百科」曾报道,花呗数据开始接入央行征信(点击查看),支付宝用户的花呗数据,正在以“服务升级”的方式接入央行征信。当用户同意花呗升级后,花呗用户的基本信息、花呗额度、月账单总额及还款情况等信息将上报央行征信系统。
花呗数据纳入央行征信后,意味着市场上绝大多数主流的互联网信贷产品与央行征信连接,互联网信贷产品的使用情况也会被记录到征信系统中。
个人征信是银行在放贷过程中重要的参考依据,除了贷款者的工作、收入等需要核实的信息外,依据个人征信报告,银行能对贷款者近年来的消费能力与还款能力有全面的了解。
有的用户在日常消费中保持了良好的信用卡还款习惯,未出现过信用卡逾期,但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却因征信问题审核不通过,这或与互联网信贷产品逾期次数过多有关。
商业银行在审核贷款者资质时,会提前查看贷款者个人信用报告,从而根据贷款人的消费记录来评估贷款资质以及决定贷款的额度,互联网信贷产品的数据在个人征信中也有所体现。
在银行的信贷审批规定中,虽然并未对互联网信贷产品的使用作出硬性规定,但在具体审批时,往往会因贷款者互联网信贷产品逾期调低其相应的信用评级。
「支付百科」从多位银行信贷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目前银行放贷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也更加注重对用户使用互联网信贷产品的考察。一般情况下,花呗、借呗、微粒贷等产品只要按时还款,不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也不会导致申请贷款被拒绝。
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会优先考虑放贷资金的风险,尤其在一二季度不良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为保证放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个人征信的要求变得更高。
花呗、借呗、微粒贷等产品上报央行征信的数据,展示出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借贷时的履约情况,如果用户能够按时还款并且不出现逾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用户征信报告的全面性,记录良好的贷款人不仅会快速获得审批,还能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及优惠利率。
互联网信贷产品的使用具有两面性,由于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多样,用户在使用更多的产品时,也增加了征信查询次数,有的互联网借贷产品在贷前及贷后环节会反复查询用户征信,造成征信查询过多的情况。
征信报告中,借呗、白条、金条、网商贷、微粒贷等借款记录均显示为消费贷款,银行无法对这些贷款的来源和实际用途作出判断,只能从数据上得出借款人是否产生过逾期的信息。
在某些银行看来,短期内征信查询过多的用户并不够优质,很有可能是资金周转遇到问题,具有多头借贷的风险,即便用户此前一直没有征信污点,也有可能会因征信次数查询过多影响到贷中的授信额度及利率。
随着二代征信系统的上线,接入了数千家各类放贷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小贷公司、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历史还款记录由原来的2年拉长至5年。
在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时,用户也应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避免银行征信评级降级影响房贷、车贷。
二代征信被称为史上最严征信,对应的二代征信报告新增纳入多方面信息,覆盖了循环贷、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共同借款人、企业为个人担保、个人为企业担保、逾期后还款等一代征信无法覆盖的信息。
花呗、借呗、白条、微粒贷等接入央行征信,标志着信用时代正在到来,征信数据正式走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