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中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逼近历史高点,与之相随的信用卡最严风控也来临!
撰文 | 陈大柴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备受业界关注的第一季度信用卡资产情况终于被揭开面纱。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止第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918.75亿元,相较2019年末大幅增加23.7%,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7%。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接近信用卡历史上的最高点,仅次于2019年第三季度的919.16亿元。信用卡逾期总额上升的同时,资产质量也同步下滑。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第一季度信用卡不良率数据,信用卡贷款在第一季度减少3300多亿,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52%。综合信用卡资产各类指标情况,不难猜出各大银行从年初至今采取严格风控降额策略的原因。
信用卡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金融市场重要参与者,即使占据中国最优级的客群资源,信用卡也难在疫情之中独善其身。当前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量由负转正,但如何消化逾期和不良资产仍成是各家银行比较头疼的问题。
具体到银行层面,「消费金融频道」发现国有大行和商业银行中仅有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等披露了信用卡相关数据,逾期情况加剧,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扬。
以“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为例,第一季度末,招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达1.89%,高于去年末1.35%的水平;贷款逾期率高达4.13%,而去年底逾期率仅为2.73%。作为信用卡市场中的龙头之一,招行的逾期率都出现了暴增,其他银行或许更加不容乐观。
资产端承压之后,持卡人多头借贷、共债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一时半会也难以解除,银行为保证资金安全,便会主动采取较为严格的风控降额甚至是封卡等监管措施。
事实上,部分持卡人在今年二月份以来已陆续察觉到银行的风控降额行动,针对高风险持卡人的大面积降额甚至封卡现象比比皆是。有持卡人反映,工行、招行、广发、中信、交通、中行、民生、浦发、平安开启一定程度的风控降额,部分持卡人的额度甚至被清零。
一位工行信用卡持卡人近日表示,全额还款了十万元后,额度立马就被降到了两千元。“降额可能与套现有关,还有可能是个人网贷记录过多。”
此外,平安、招行、交行的信用卡持卡人也陆续收到降额短信。平安信用卡持卡人透露,平安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风控措施,一旦发现疑似套现等异常交易行为,便要求持卡人提供刷卡凭证和签购单,倘若无法提供,就会面临被风控。
知情人士称,信用卡发卡大行普遍在加强风控,尤其是贷前和贷中部分。部分银行优化风控模型,为将违约概率降低而收紧贷前授信审核。同时,对于贷中的环节,对于存在套现、多头借贷等行为的风险用户,银行会坚决降低或冻结额度,减少新的贷款支用。
不良风险高企,银行在信用卡逾期催收上也用尽浑身解数。有第三方催收从业者表示,从第一季度至今,其公司信用卡催收业务量飙升,相当大一部分是大行的单子。“催收信用卡没见得比小贷简单,逾期久了都不打算还,以上征信、起诉来威胁都没用。”
几十轮催收无果后,银行也会选择将信用卡逾期者告上法庭。一位从事消费金融法诉业务的市场人员向「消费金融频道」透露,目前很多金融机构为了快速核销出表,m6的逾期就开始起诉了,以至于公司今年的订单量提前并超额完成。他们的客户中既有工行、浦发等银行,也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信用卡逾期及不良率攀升的背后,其实还反映出信用卡交易量和贷款余额的缩减。在信用卡存量市场中,消费端受阻,持卡人刷卡交易频次降低,导致信用卡整体信贷余额下降。贷款余额分母变小了,逾期率自然就会出现较大反弹。
从信用卡市场发展轨迹来看,中国信用卡业务历经三十五年波动浪潮,从最初的不足一百万张一路扩张至近十亿张,如今信用卡市场已从2017年前后迈入存量市场。
数据显示,2017年信用卡发卡量从2016年的4.65亿张猛增至5.88亿张,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长超26%,增速创历史新高。同时,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也从不足一万亿拉升至2017年的5.56万亿。
迅速崛起的规模也为信用卡市场埋下了逾期和不良的伏笔,而疫情加速了风险的暴露。近两年,一些商业银行由于信用卡授信过度宽松,导致信用卡资产不良率渐渐向监管红线逼近。在逾期危机暴露之后,部分银行开始紧急刹车,补齐风控能力短板,降低发卡量和信贷余额。
疫情渐趋缓和,目前银行信用卡逾期入催金额相比二月份明显下降,资产质量有所回暖,但与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了使风险前置,各家银行仍将对风控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
此外,第一季度逾期但未收回的信用卡资产,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会分批纳入不良,这可能让银行接下来的信用卡资产不良数据更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