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生计是家庭重心,孩子教育成难题——基于协作者对46个困境农民工家庭访谈的个案研究(之二)
自2月13日协作者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中困境农民工家庭需求分析报告(摘要)》以来,我们针对困境农民工家庭反馈的需求,跟进了系列服务。(点击后面文字,查看报告摘要)
随着各地陆续开始复工,我们的困境农民工家庭也相继踏上了返城打工之路。为了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及时调整完善服务,2月26日至3月3日,协作者启动了对46个困境农民工家庭的第二轮动态监测评估,主要围绕他们在返城、复工、生活和孩子停课不停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回访,和协作者2月13日第一次评估的分析和趋势的预测基本吻合:随着疫情时间推移,困境农民工家庭的需求从原来的防护意识弱、物资不足,转入面临生计困境的局面,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也愈发凸显。
一、发现
(一)已返乡的农民工家庭中56.25%携家带口回到了打工地
在参与调查的46个家庭中,有30个家庭春节未返乡(含2个本地就业)。目前,16个返乡过年的家庭中已有9个(56.25%)回到打工地。其中,有2位因为担心疫情家里要封城,年还没过完就返城了。
“2020年1月23日,我们就返城了,当时担心要封城,孩子又要上学,怕到时候出不来,所以就匆匆忙忙带着儿子一起回珠海了,连年都没有在家里过。” ——案例35
“原来每年都是初六上班,因为今年有这个武汉的情况,我们村里要封村了,所以没办法(大年)初三提前回来了……孩子一起跟着回来啦。” ——案例33
(二)仍有43.75%的农民工家庭因为疫情滞留老家无法回城
在16个返乡过年的家庭中,有7个家庭(43.75%)仍旧没有返回打工地,除了有一个家庭是计划留在老家以外,有3个受访家庭是因为买不到车票而不能出行。
“长途车、公家的车不通,回城找私人的车,亲戚是跑车的,但是他不敢跑,帮我打听打听,看有没有有拼车的,私家车不让跑,只有说是亲戚才让走。” ——案例36
“想出去,买不到车票,有大巴车直接拉到工厂,中途不让下车。我们一星期也抢不到票,想坐普通火车,高铁要走武汉,不敢走。老家不让出门,大队当官的在路口守着,只能出去不让进来。” ——案例17
剩下3个受访家庭担心回城后社区不让入住出租屋而没有返城。
“听说要有接收证、口罩,不戴口罩不让回。听他们(在城里的邻居)说,返回南京单位要开证明,我们相当于没有正式职业的,居委会如果不接收的话,就担心没有地方容身。” ——案例44
为了能够尽快启程返回打工地,这几个家庭正在努力筹备,包括和打工地房东沟通确认、问清楚打工地接收是否需要开具相关证明(健康证明,复工证明等)。
“厂里开复工证明,拿着复工证明和车票到大队开证明,然后去乡政府让医生检查健康才能让走。” ——案例17
(三)仅有39.13%的农民工朋友已经复工,但工作和收入均有影响
46个受访困境农民工家庭中,只有18位(39.13%)农民工朋友已经复工,但因为疫情,工作和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工作时间减少,收入减少
对于计时计件的工厂打工朋友来说,能多干一点就多一些收入,加班是增加日常收入的主要方式。但因为疫情,工厂基本上没有加班。
“毕竟现在加班少了,收入相差大概有10%-20%,上班休息时间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没有加班。我们不是拿月薪的,计时的。” ——案例28
“2月10日开始复工,现在只是开了日班,收入少了,工时少了,十几天的工作量,按照半个月工资,上个月有2000元,这个月还没有。” ——案例31
2、服务业、餐饮业虽然复工,但业务少,收入惨淡
受疫情影响,大家减少出门,服务业、餐饮业首当其冲,生意受到很大影响,打工朋友收入也自然减少。
“孩子爸爸起早出去(跑车),不到中午就回来了……现在1-2个小时才有一单(活儿),孩子爸爸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回来了。” ——案例22
“上次我们聊天到现在有一个月了吧,这期间我陆续工作了3、4天,其他时间在宿舍休息,宿舍由饭店提供,上班时包吃包住。小区里面有小店,购物方便,但涨价了。饭店不是正规行业,没有基本工资,不如进厂,会按照国家政策能保障最低工资。我们饭店不买社保,只有意外险,我工作3、4天也只有这几天的工资。” ——案例13
3、对于非正规就业的打工朋友来说,哪天有活儿哪天有工开
46个受访家庭中,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打工者占比78.26%,因为疫情不明朗,行业复工的情况不一,只能“等有活了来通知再去做”,收废品的家庭因为到处没有开工,社区封闭管理,也没有废品可收。
“人家有需要干活的,就打电话让去。有事就干干,没事就在家呆着。干半天100多(元),这两天人少,好多工地都招不到人,工资比之前高一些,150(元)。像我们没有文化,很多工作都不要。超市里面,没点文化也不要,要不就去打扫卫生。” ——案例21
4、疫情使工作环境和内容发生变化,变相裁员导致农民工精神压力大
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受访对象反馈复工单位在工作环境上作出调整,包括上班要求戴口罩、量体温,饭堂打饭会隔离安全距离等安全措施。
“上班天天戴口罩,量体温,1月24日开始公司每天都会补贴25元,会补贴到疫情结束。本来说是160元/一天,但老板说没那么多钱。” ——案例9
“之前的工作(单位)到现在还没有通知上班,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在朋友的介绍下新找了一个工作,开始当保安了,在离家比较远的一个心血管医院,两个白班一个夜班,上12个小时,早七点到晚七点,工资也比之前的低了,一个月2200元。” ——案例15
“之前说是2月10日上班,后来改到17日上班。早晚上班时间不变动,中午和晚上吃饭有变化,提前吃饭,工作本来是8小时,现在只有7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会让提前打卡,因为吃饭排队会比较费时间,打饭菜时,会隔离1-1.5米。” ——案例35
受疫情影响,工厂效益下降,有打工朋友反馈所在的工厂有减员的措施,岗位也可能会被调整,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2月10日开始复工,工厂现在裁人,如果2月20日不来报到,没有来的就不用来了,变相的裁员……现在订单不多,做一天算一天,比较担心,不像外资企业按照劳动法的操作,如果裁员可以赔偿一部分工资。在工厂做了10年,如果被裁了,也不知道做些什么。有些同学也叫我回家工作,但是回去收入也不高,更不好混了。” ——案例37
(四)60.87%的农民工仍未复工,生活捉襟见肘
受访的46个家庭中,仍有28位(60.87%)未开始工作,除了7位因为未能返城打工耽误了,有5位(10.87%)是因为所居住社区/村委不让进出村。
“反正我们这边管理还是挺严的,就是你出去就不能来了(回来);那个通行证一般他不给办,上次听说他们办那好像还需要社保证明?我们没有,上次他们有去办的这样说的,外边的人回来了很难进来。反正就是在家待着也不能出去,现在也有卖菜的,就这一家,他家有特批的通行证可以上菜……” ——案例38
1、收入减少,部分家庭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儿童营养受影响
因为收入减少,一些家庭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有家庭反馈家里没有菜只能靠邻居给一点,又或者是挑便宜的,挑磕碰的、烂的买。有家庭反馈家中儿童营养跟不上。
“现在菜没有了,邻居们都是他给一点他给一点,有口吃的。”——案例30
“我们现在买菜就买点小油菜,小青菜,肉没买过…能吃饭就不错了,就是难为孩子了,不能吃啥有营养的。” ——案例1
“孩子有时睡到晚上想要喝牛奶,之前正常的话,孩子在幼儿园也有喝牛奶,由于疫情,一两个月没有买过牛奶。之前做饭会做小孩喜欢吃的,现在能吃上就好了,没有考虑过小孩的需要。” ——案例22
2、一些家庭存款消耗殆尽,开始通过借钱、透支的方式维持生活
一些家庭在1个月前接受第一次访问时表达没有收入能撑一到两个月。本次回访发现,目前一些家庭存款开始消耗殆尽,需要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是透支的方式维持生活所需。
“我家儿子从去年干活的人那里借了5000块钱,最近借的;家里吃的有,借了5000块钱,暂时花钱不着急。” ——案例39
“现在手里没钱,这几天就开始用支付宝的花呗,那个不是这个月花,下个月能还么,我身边老乡也这么用,我已经花了500多块钱了。没办法,吃饭还得吃吧。” ——案例1
“我们现在是两个信用卡倒着用,昨天用我手里的信用卡刚给孩子他爸卡上的8000块钱还了。没办法就只能这样,现在亲戚朋友手里也都没有钱,没有地方借,他们也是倒着信用卡或借着钱。我们知道这个不是办法,万一弄错了,别出什么问题,影响信用,别再罚款了。” ——案例4
(五)82.61%的困境农民工家庭的子女开始上网课,部分家庭受制于网络/设备匮乏,无法正常上网课
1、设备/网络不充分,有一些家庭儿童无法正常接收网课
对于父母有复工的家庭,如果孩子用的是父母手机上网课,需要等到父母下班回家后才能使用;对于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因为家中可上网课的设备不足,只能让几个孩子轮流上网课。
“我们家孩子多,都上课家里就乱了没办法学习。老师的课能回放,我们就分批学,老二要考初中,紧张一点,就紧着他学习。” ——案例4
“妈妈的手机一直没有修。早上爸爸出去把手机带走了,孩子就下午等爸爸回来了再上课。(2个孩子使用这一部手机)。” ——案例22
“几个孩子用一个手机轮流上。小慧一天上3门课,等她姐上过课她再上,姐下午又上,接下来再给她上。” ——案例41
还有受访家庭没有可上网课的设备,也有家庭因为没有网络而无法上网课。
“欢欢在小学一年级,从2月12日,要上28天课,每节课20多分钟,可以到大路上蹭网看下。家里没网,看不到直播,只能看老师录下来的。” ——案例24
“孩子上课比较卡,也没有网络,上课要去村委。家里没有智能机,老人不会用,要是会用就弄一个。” ——案例42
2、部分家长反馈儿童参与网课效果一般,学习状态差
有9个受访家庭(19.57%)表示孩子参与网课学习效果一般,因为时间短、缺少互动、在线模式等原因,儿童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一节课就20分钟,根本学不着什么,网速也不好,有时候都没有声音,去邻居家蹭网也不好意思,村里安网的也少,有时候和老师互动也不出声音,麦克也不知道哪里能打开,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天英语老师问了个问题,问到孩子了,反正能听见他说话了,他听不见我们说话。” ——案例16
“她不会的很多,没有跟老师面对面的好交流,只能听讲解一遍,听不懂就拉倒,也没有布置作业。一天一堂课,能上个啥。老师就是发过来作业,叫她写生字,古诗或者啥的。” ——案例26
(六)部分家长反馈在家辅导孩子功课有困难,有无力感
由于在线课程时间短、互动问答少,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内容,需要家长给予辅导支持,很多时候让家长产生无力感。
“我又教不了她,她自己从直播上搜了一些课听听,她天天在家待着不出门,我也不会,也辅导不了她。” ——案例3
“学校留的四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用的租的手机上网课,跟着老师发的视频学习,每天留作业也有辅导。有啥不会的网上问一问人家,我们没有文化,在家教孩子也费劲。” ——案例43
“说实话我也不识字,我问孩子学习完了吗?孩子说学习完了,整天糊弄我也不知道。有的时候写了给老师发手机上,老师也是说老二写的不好,我还把她说哭了,重新写了再发给老师了,也不知道行不行。每天老师都是抽孩子检查作业,有的父母人家还能教孩子,爸爸和我也教不了。” ——案例12
二、建议
基于以上发现,协作者从政策扶持、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服务和农民工自救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政府应关注疫情对困境农民工家庭生计的影响,针对生存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救助
1、央行等五部委2月联合发文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征信上予以宽限。我们认为,困境农民工家庭因疫情原因无法获得经济来源时,应被列入“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享受此项政策;
2、通过提供免费中介服务、共享当地住房保障政策等,降低困境农民工家庭就业和生活成本。3月4日,国家领导人在会议上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3、疫情后期,政府可加强对农民工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提升其人力资本,增强其就业能力。
(二)社区/村疫情防控措施要适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在农民工聚集比较集中的地区,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应从适用于流动人口的角度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2、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工的措施,不应超出必要限度,造成次生危机;
3、对于非疫区返城务工人员且不在隔离期的应办理出入证,不应设置多种证明增加其困难。
(三)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和保护困难农民工
农民工作为“中国制造”最大的生力军,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我们希望企业善待这些为企业创造了财富的劳动者:
1、评估企业困难员工的情况,特别是有子女的困境农民工家庭;
2、启动对困难农民工的救助和小额借款;
3、企业应主动出面协调所在地的工会、教育、民政、金融机构和社区部门,帮助企业困难员工依法争取和享受保障政策和服务;
4、联合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密切关注和疏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
(四)学校应关注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情况,并协调资源为困境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1、学校应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网课获得性情况,切实让网课成为困难家庭孩子也可以成长的课堂,而非负担;
2、学校对于在线学习困难的农民工家庭子女应及时调整课业学习方式,如有的家庭因为没有设备和网络,教师可调整为语音教学、语音留言、个别电话指导等方式;
3、学校应及时通过观察学生上网课状态,电话和网络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识别困难学生,并做好困难学生的心理慰藉和支持,必要时需主动向上级部门、社区儿童主任和社会组织等及时反馈学生困难,寻求支持。
(五)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承担救急难的社会责任,识别和救助困境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
1、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应对服务辖区内的服务对象进行深入走访评估,识别出困难对象,进行个性化的救助服务,尤其是针对有子女的困境农民工家庭,减少次生危机的发生;
2、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应加强儿童视角,评估困境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及对家庭的影响,服务设计应征求和尊重儿童的意见;
3、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同样应考虑困境农民工家庭成员接受服务的条件和能力,结合紧迫性的需求,以适用于他们的方法方式提供服务;
4、各级政府应将资源向底层劳动者倾斜,社区/村委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积极开放资源,引进和购买社会组织为困境农民工家庭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
5、各类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应首先考虑落地性,在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帮扶困境农民工家庭的同时,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六)农民工朋友应理性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