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国内爆发非洲猪瘟后,牧原股份以其强大的工业化养猪能力成为行业翘楚,吃尽猪价上涨红利的同时股价也涨了10多倍,市值一度超越4000亿,人送外号“养猪大王”。
但是人红是非多,市场上针对牧原股份的质疑此起彼伏,质疑者从投资大v到专业财经媒体,一路升级。
如今《财经》旗下媒体质疑牧原虚增39亿利润,这可不是小数目。而牧原股份这次回应比较硬气,直称文章逻辑不对。
凭啥别人亏你不亏?
就在昨日,一篇《“猪王”牧原股份涉嫌虚增利润39亿元》的文章刷屏,并在各大投资交流平台引发激烈讨论。而文章的出处,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由《财经》公司产业报道团队创建,《财经》是什么影响力想必大家都清楚。
该文章称,按照我们的测算,牧原股份2021年报中,少计提了39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利润总额虚增约39亿元。
质疑的出发点是,2021年猪周期下行,饲料价格上升,a股四大猪王牧原、正邦、温氏和新希望,唯独牧原股份没有亏损,其他家是卖猪越多,亏得越惨。牧原股份管理层将此卓越成绩,归功于公司的养猪效率远超同行。
但深交所《问询函》提到,牧原股份当年期末存货为344.76亿元,其中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和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司对这些存货均未计提跌价准备,要求给出合理解释。牧原股份年审会计师中兴华作出的回复函,部分数据引起了《财经十一人》的注意。
《财经十一人》赞赏深交所的问题直击要害:由于猪肉价格大幅下行,牧原股份在2021年没有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准备,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但是存货需不需要计提跌价准备,不能仅以猪价下行为判断标准,按照会计准则,应以“可变现净值”与“存货成本”进行比较,只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时才需要计提。牧原的年审会计师中兴华在回复函中明确表示,牧原股份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成本”,所以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财经十一人》测算,牧原股份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中,约70%是“育肥猪”。
牧原股份“消耗性生物资产”测试。资料来源:《中兴华回复》
上述的1137.91 421.62, 就是一头育肥猪出栏前的平均养殖成本,这个成本是1559.53元。由于卖猪还需每头花费13.4元,所以平均一头育肥猪的总成本为1572.93元(1559.53 13.4= 1572.93)。
文章认为很巧合的地方在于,牧原股份的每头猪预测售价是1573.00元,比上述的总成本,刚好多出7分钱(1573-1592.93=0.07元)。
正因这微不足道的7分钱,牧原股份“育肥猪”的存货资产,就不用“计提”了。
如此巧合。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媒体把账算,牧原:不合逻辑
专业媒体较劲的精神确实不一样,《财经十一人》利用行业公式和得到的数据,算出这些猪的真正养殖成本为1777.6元/头,此数值比中兴华回复函中的“饲养成本”1559.53元,高出了218元。
如果“饲养成本”为《财经十一人》测算的1777.6元,那么每头育肥猪就应该“计提”218元,2021年底牧原股份育肥猪数量约为1800万头,总计提数额约为39亿元。
“存货跌价准备要从利润总额中扣除。农业公司税率很低,少计提39亿元,就会导致净利润虚增约39亿元。即,2021年牧原股份的净利润,不应是年报公布的76亿元,而是约37亿元。”这就是《财经十一人》推算出的结论!
该篇文章发出后,有股民表示,“一脸懵逼”“看谁跑得快”。不过也有网友对该篇文章逻辑进行了质疑,认为是用现时的数据去倒推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谬误可想而知。
也有券商火速发布观点指出,该文章对于养殖成本中各项假设系数的不同计算会带来较大偏差。特别是在公司未公告实际饲料单价成本的背景下,不同单价的假设计算偏离度较大。
而在今天上午,牧原股份对此及时进行了澄清,公司证券部人士称,“减值损失是基于会计估计基础上的会计处理,减值测试有既定的程序及方法,年审会计师要对测试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公司2021年末进行减值测算过程中使用的育肥猪预测销售体重为110kg,并非文中根据其他数据间接推算的118.7公斤。公司存栏生猪的可变现价值高于存栏生猪成本,不计提减值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股价方面,今日牧原股份并未受质疑影响,反而收涨1.32%,市值为2890亿元。
“养猪大王”饱受争议
对牧原股份最早的质疑要追溯到2021年3月13日,当天雪球大v“天地侠影”发表了《牧原会是惊雷吗?》一文,指出牧原诸如大存大贷、毛利率之谜(长期高于同行业20%到30%)、巨量在建工程等问题。
由于a股农业股历来是造假高发区,牧原股份立马被送上来风口浪尖。受此次事件影响,牧原股份不仅引来监管问询,因“带病”申报可转债发行,公司实控人、董事长秦英林也被证监会约谈。
巧合的是,2021年以来生猪进入下行周期,牧原股价也持续回落,但在“财务造假”质疑下,股价的波动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2021年11月26日,招商证券杨某在“招商证券交流群”中提醒持有牧原股份的群友注意风险,并称其“涉及财务造假风险,应该很快就要暴雷。” 将牧原股份再度推进舆论旋涡。
果然,去年12月,牧原旗下31家公司出现了商票持续逾期,有网友表示:“猪茅终于露出原形了”。公司32份公告回应未能打消投资者疑虑,最终不得不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就商票逾期、700亿授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
可见,“养猪大王”的崛起之路,也是饱受争议的过程,只是至今未有实锤。
券商力挺
有意思的时,一边是大v和媒体各种质疑,一遍是券商的不断力挺。
昨晚,国盛证券发布深度研究报告指出,牧原股份生猪养殖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的养殖模式,2021 年/2022q1 生猪销量达到 4026.30/1381.7 万头,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公司的自繁自养重资产模式相较其他猪企有所不同,成本更低。
公司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创始人秦英林与其妻子 1992 年在河南省内乡县创办的个体养猪场;1997 年,牧原养猪场出栏规模已达 1 万头。目前,公司具备生猪养殖产能约 7000 万头,并且拥有接近 1 亿头产能的土地储备,并进一步延伸到屠宰业务。
据农村农业部统计数据,2021 年 6 月能繁母猪达到本轮猪周期高点,根据能繁到标猪出栏 10 月左右周期以及仔猪到标猪出栏 6 个月左右周期,2022 年 3-5 月区间生猪出栏量处于相对高位,5 月起供给端已确定性进入下降区间。而需求端下半年大概率改善。
因此,国盛证券认为,猪价或呈现震荡中上行趋势,预计下半年中枢高于上半年。牧原股份作为资金状况良好、成本管控能力卓越的优质龙头有望穿越周期底部,充分享受下轮周期上行红利。
但是财通社也注意到,由于激进的扩产能,牧原的资金压力依旧较大。2020年和2021年,牧原股份投资现金流出分别高达453.53亿元、359.68亿元,远远超过同期净利润274.51亿元、69.04亿元。为此,公司大举借债,资产负债率两年间从40.04%飙升到61.3%。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牧原股份短期借款高达319.74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389.4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5.47亿元,而账上货币资金只有161.16亿,存货也只有357.95亿元,借新还旧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本文源自财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