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棘轮 纳什 林格
目前,70%的流量巨头app,都开始了金融变现。
电商、内容、生活、短视频、音频、出行、工具等各类流量巨头app,都加入了这次金融盛宴。
买个东西,问你需不需要分期;点个外卖,可能弹出金融广告;打个车,想领个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
就算打开美颜相机,也有借钱按钮;就算用个输入法打字,也可能不小心点入借钱的页面。
“现在已进入了全民借贷的时代。”一家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称,只要你使用了智能手机,你几乎不可能逃脱金融的触角……
有多少流量巨头,已上线了金融业务和产品?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q3用户流量价值top 50 app排行榜中,一本财经发现,其中33个app都上线了金融产品。
占比66%。
一家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罗晓峰曾统计过,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中,“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
“其实用户过5000万的app,基本都考虑过金融变现。”他透露。
最近这几年,手握千万、上亿用户的流量app们,全面开启了金融变现之路,并在今年达到了顶峰。
巨头们主要提供的金融产品分三类:贷款、理财和保险。
而其中,贷款是最核心的产品。
它们变现的方式,主要分为自营和导流两种。
一般,自己有金融牌照的,会直接上线自家产品;而不想自己组建金融团队的,就给别人家的金融产品导流。
为何流量巨头都在最近几年开始了金融变现?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开启于2009年至2012年。
彼时,3g推广,智能手机兴起,app创业浪潮出现。
经历了近十年的沉淀,这些app基本完成了用户积累,它们大多已到了融资末期,进入变现或上市阶段。
“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已基本接近了尾声。现在人口红利消失,不再需要跑马圈地。”罗晓峰称。
解决增长乏力的路径,无非是三个。
“一是转型b端,增加b端服务业务;二是出海,去海外圈用户;三是继续c端变现,榨取更多用户价值。”一位互联网评论者指出。
显然,第三种方式最容易。
而在c端进行流量变现方式,主要分三种:电商、游戏、金融。
“电商客单价低,游戏不一定适用所有的app用户。”罗晓峰认为,金融,基本不挑客群,是最容易上手的业务。
金融,成为流量巨头们变现的最佳选择。
目前,巨头们的金融业务,已组成一幅辽阔的金融版图,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电商巨头们,无疑是金融变现的主力军。
除了京东、淘宝之外,布局金融的电商也不少。
比如,苏宁的任性贷,据称在去年,累计放款已超千亿;国美的易卡分期,在2016年,单月放款已破亿;还有唯品会的唯品花等。
而第二大流量变现巨头,是内容类的app。
先来看视频类的app,基本已全部覆盖金融产品。
比如,腾讯视频给自家的小鹅花钱导流;爱奇艺在给还呗、翼支付借钱等金融产品导流;优酷在给银行电子账户的理财导流;而芒果tv有“芒小贷”。
音频和读书类的app也开始金融变现。
比如,喜马拉雅为乐花卡、微零花等产品导流;蜻蜓fm为有钱花导流;酷狗为微众银行导流;掌阅在给满易贷、有钱花导流。
第三个领域,是生活类的app。
比如,美团外卖在给生意贷导流;饿了么上线了“饿用金”。
第四个领域,是出行app,这里更是百花齐放。
比如,马蜂窝在给白条和金条导流;而携程,更是上线了自己的产品,比如借去花、拿去花等;而驴妈妈,上线了随兴花;飞猪在和招行一起出联名信用卡。
出行领域开始布局金融的app中,最大的无疑就是滴滴。
一些用户反应,自己的滴滴页面上,金融服务已排到了打车的后面,挤到了骑行和拼车的前面。
近期,用户只要打开滴滴app,首先看到的就是巨大的开屏金融广告。行程结束后,滴滴会再推送一条金融广告。
此外,滴滴还会针对打车、共享单车等场景,推出场景化的金融广告。
例如,在叫车后,用户有一定几率收到滴滴金融的广告——“你有一张20元优惠券待领取”。
但要想领走这张优惠券,用户必须授权滴滴查询自己的征信,完成贷款额度评估。
优惠券,也变成了金融广告的营销。
第五个领域,是工具型的app。
一些女性爱使用的app,金融流量也全面激活。
比如,美颜相机和美图秀秀,上线了“借钱”产品,同时也在给乐花卡导流;轻颜相机,也在给乐花卡导流;美柚则在给有钱花导流。
一些完全和金融搭不上边的工具app,也上线了金融产品。
比如,贝壳找房上线了月付贝、装贝;墨迹天气在给中信银行的贷款产品导流;应用宝在给小鹅花钱导流;迅雷上线了迅雷易贷。
而wps上线了金山金融借款的产品,据称,月放款已达到百万级别。
就连搜狗输入法,也上线了金融产品——在打字的时候点左上角的图标,就能看到借钱页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wifi万能钥匙。
专攻下沉市场的wifi万能钥匙,是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app。2018年,它曾经宣布月活突破8亿。
作为一款单纯的工具类app,wifi万能钥匙的金融变现业务极为丰满,它推出了自营的小贷产品“我能借钱”,还为桔多多、有钱花等多款金融产品提供导流服务。
第6个领域的玩家,就是各家手机厂商。
如今,许多手机厂商在出厂的时候,就装有自家的钱包app。
比如,小米钱包上线了随星借;而oppo钱包,上线了分子贷;而vivo钱包,也有借钱产品。
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风口。
但最终,这些玩家们殊途同归,几乎全部在金融变现的战场上完成会师。
在金融变现时代,手机上任何的角落,都挤满了金融产品。
“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随借随还”……这些广告语,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现在进入了全民借贷的时代。”罗晓峰称,只要你使用了智能手机,你几乎不可能逃脱金融的触角。
据公开资料,我国2015年居民杠杆率是39.9%,而到了2020年下半年,已达到了59.7%。
短短5年,上升了近20%。
中银研究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住房的过度消费,而另一因素,就是新消费金融的野蛮生长。
罗晓峰认为,一些流量巨头金融变现太着急,吃相不好看,“最后得不偿失”。
金融领域,实在是太敏感了,稍不谨慎,就会带来舆论和监管危机。
一些巨头,已开始陷入舆论危机中。
2018年,美图秀秀推出了金融产品“美图e钱包”,开始金融变现。金融业务给美图带来了一定营收,但也让美图品牌招致了负面评价。
如今,在投诉平台搜索“美图”一词,前10条投诉都与金融业务相关,如暴力催收、利率过高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直有网友吐槽滴滴推送了太多贷款广告。而在滴滴内部,其金融变现之路也备受质疑。
“滴滴内网上对这些广告意见很大,不少同事认为这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有滴滴员工表示。
对于金融业务,监管也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
从2017年开始,监管对线上金融的监管,就在步步收紧。
就在11月2日,银保监会、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规定,小贷公司融资杠杆之和不能超过5倍;小贷公司应当在注册地开展业务,未经允许不得跨省展业。
仅仅这两条规定,就将99%的网贷公司逼至墙角。
另一方面,现在小贷牌照的门槛,甚至比消金牌照都高。
如果只在省内经营,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全国经营,则需要50亿。
而持牌消金的牌照,最低注册资本,只需要3亿。
目前,很多线上金融平台利用的,都是网络小贷牌照开展业务,这些平台的业务可能都会将受到影响。
而对于一些激进的平台,监管一直盯得很紧。
比如,上个月底,在银保监的官方账号上,就公开点名招联消费金融,称其营销夸大、误导;不当收取费用;对合作商监控不力;催收管理不到位等多个问题。
从线上金融业务开始兴起之后,利用监管空白的套利空间,越来越窄——行业的紧箍咒已套上,未来只会越来越紧。
“太猛的变现,其实弊大于利。”罗晓峰称,首先,口碑破坏,引发用户反感。“如果引发监管注意,介入后可能主营业务都会受到影响”。
“金融无罪,但请保持敬畏之心,适度变现。”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