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是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之门。近年来,土右旗始终把学生资助作为凸显教育公平的民生工程来抓,着力构建形成到户、到人精准覆盖全旗所有学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多元资助体系,尤其是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
资助一人 全家脱贫
王瑞国是土右旗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资助的一名贫困学生,助学贷款不仅让王瑞国圆了大学梦,更让这个家庭摆脱了贫困。
王瑞国的母亲王翠梅身有残疾,父亲是聋哑人,一家三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内,之前仅靠低保维持最基本的生计。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由于父亲是聋哑人,与孩子沟通困难,培养孩子上学的重担便压在了母亲王翠梅一人身上。2010年王瑞国不负众望考取内蒙古大学,全家欣喜不已,但这学费却让一家三口犯了难。
“当时想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得知有助学贷款这个政策,就申请了助学贷款,这笔钱让全家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王翠梅难掩感激之情。
靠助学贷款,王瑞国顺利完成4年学业,毕业后留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月薪四五千。
王翠梅说,“现在全家人的生活步入了正轨,不用再靠政府的低保维持生计了,唯一期盼的就是儿子能早点结婚成家。”
战线下移 服务到家
真正做到精准资助
精准资助不仅是说说而已,更要落到实处。土右旗教育局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战线下移,通过从学校和社会摸排了解到的情况,主动深入服务困难家庭,细致讲解资助政策,真正做到精准资助,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去年,土右旗教育局和土右旗政协共同开展了“政协委员”捐资助学活动,资助7名刚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3000元,刘佳伟就是其中被资助的一名学生。
拿着这笔助学金,刘佳伟说:“有了这笔资助,我才能走进大学校园,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起点。上学期期末考试,我以全年级第十名的成绩荣获学校奖学金。我坚信,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和自己的努力!”
刘佳伟的父母全为聋哑人,父亲仅能做些简单的瓦工活,母亲身患多种疾病,需要常去医院治疗,花费巨大。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主要靠70多岁的姥姥闫秀芳一人打理。四口人的生计靠低保、亲戚朋友的援助和闫秀芳的养老金、粮补、租地等微薄的补贴和收入维持。
刘佳伟第二学年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考虑到这一情况,土右旗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刘佳伟家讲解助学贷款政策,希望这一政策能够帮助其顺利完成今后的学业。
“去年的资助让外孙女上了大学,也减轻了家里不少负担,今年教育局又主动来家里讲解政策,提供帮助,让孩子念完大学有了保障。”闫秀芳老人说。
帮扶困难家庭 助力精准扶贫
贷款贷出去,也要收得回。能否按期回收,是检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也影响学生个人的信用。土右旗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在做好贷后回收管理的同时,对于出现因特殊原因还不了贷款的情况,主动跟进,帮助困难家庭解决难题。
郝巧霞,2011年考入内蒙古河套大学,大二时患上了尼曼皮克氏病综合症和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之后一直休学养病,多年来共支出医药费三四十万元,这让仅靠种地为生的一家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去年本到了助学贷款还贷的日子,郝巧霞的贷款却迟迟未还。为确保贷款能够全部按时还清,也保证郝巧霞不因逾期或未还贷款而留下信用污点,影响未来发展,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前往郝巧霞家了解情况,得知其因身患重病,没有偿还能力,资助中心主动帮郝巧霞将去年应还的2012.27元本息全部还清。
为了解今年郝巧霞的还贷情况,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又一次前往郝巧霞家。见到郝巧霞时,邻村的大夫正在给她输液。郝巧霞面容憔悴、脸色发黑,身体浮肿坐在炕上。
“这种人血白蛋白静脉输注溶液,别看这么一小瓶,就要500多块,一个月得输好几次。”郝巧霞的母亲闫成香叹了口气。
“郝巧霞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遇到像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得确保助学贷款100%回收,另一方面我们也对这样的困难家庭予以资助,替其偿还贷款。今年我们仍将替郝巧霞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减轻一家人的经济负担。鼓励其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土右旗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龚丽玲说。
2009年以来,土右旗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432.15万元,资助学生8039人次,一个个贫困家庭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开启了人生新的春天,也让这些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